八座大科学装置加速迈向世界一流 重新定义科技前沿
2023年2月3日,湖北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学岛,一座形似巨眼的建筑悄然崛起,其名为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随着基建工程的完工,设备正陆续进驻并调试,这一大科学装置将为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工程建设拓展深度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在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领域向世界一流迈进的坚定步伐。
大科学装置通常指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工程建设,用于基础研究及其应用的一系列大型科研设施。这些装置的数量与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标志。自1990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奖的48%成果均来源于这些设施的研究成果,充足表现了其在科学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
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为例,这个大科学装置自2014年对外开放以来,已累计运行超90,000小时,创造了64T (特斯拉)平顶脉冲及94.88T双级磁体的多项世界纪录,为全球诸多顶尖高校,如北大、清华等,提供了1984项科研服务,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
尤政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表示:“我们的强磁场若成功达到100T,全球将无与伦比。”这不仅是对原始创新策源地的强调,同时也突显了大科学装置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地位。近来,该中心的李亮教授团队在风力发电机的研究中,再一次展现了科研的前沿突破。他们通过创新的原位充退磁技术,大幅度的提高了风力发电机的能效和常规使用的寿命,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风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风能作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更加受到重视。然而,传统的风机维修和退役过程耗能巨大,且污染严重。李亮教授团队开发的退磁新技术,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充退磁,能耗甚至低至传统方法的1/100,这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效应对风机退役高峰挑战。
截至目前,湖北已建及在建的大科学装置已达八座。依托这一科技力量矩阵,湖北正加速发展成为全国科学技术创新的高地,这中间还包括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4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525家新型研发机构。这种多元化的科技ECO,不仅提供了丰厚的科研基础,也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社会角度考虑,科学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加明显。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风险。例如,如何平衡科学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问题亟待解答。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当以更加理性和人性化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其向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向发展,助力人类的福祉。未来,我们大家可以利用如“简单AI”这样的智能工具,来提升创作效率,支持自媒体创业和科研活动,使科学技术创新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综上,湖北东湖科学城的这一大科学装置以及其他相关科学技术进步正加速中国迈向世界一流的目标。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创新浪潮中,各界能够整合资源、团结合作,一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繁荣的发展进程。